第94章 等着办酒?
作者:八千少女心
不然,就算他们自己想低调,族人也绝对不会同意。
当然,苏大他们两人也没想低调。毕竟,衣锦不还乡,又有谁能知道他们如今的成就呢?
不仅要还乡,而且必须要高调地回去!
谁知道以后能不能中举人?现在就是头抬得最高的时候。
大办。
得大办!
李氏:“老爷准备花多少银子大办?”
算了,参加乡试还得花钱,还是省着点办吧。
“今天太晚了,明天先让人通知家里和族里。” 苏大一脸郑重地吩咐。
钱可以省,但是派头必须要足,得让他爹和族长选个好日子,好好庆祝一番。
毕竟,金榜题名可是人生一大喜事,说什么都得好好炫耀一下。
至于谦虚?那都是面子上的事,跟里子又有什么关系呢?
叔侄二人大悲大喜、 “真性情” 的表现,看得柳知书目瞪口呆。
好歹他也见过自己表哥中秀才,虽然只是三甲,没能夺得案首,但也绝没有像苏启铭这个倒数第一这般夸张。
柳知书在一旁看了许久,居然都没人注意到他,他有些尴尬地说:“要不,我还是过几天再来祝贺?”
苏荷也希望他能早点走,毕竟她也不知道接下来扬面会变成什么样子。
还好她的情绪在放榜那天就已经像坐过山车一样起伏过了,接下来的事情,就交给爹娘去处理吧。
等他走了,苏荷才注意到旁边呆呆站着、始终没挤进去的晏明珠,她轻轻叫了一声:“嫂子。”
晏明珠愣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呆呆的看着她问道:“所以我现在也是秀才娘子?”
就连大嫂都魔怔了?
苏荷一时语塞,然后点头,很肯定的道:“是。”
秀才啊。
还是一口气两个。
别说苏家族人了,就是整个柳溪村都沸腾了。
秀才公可是能跟县太爷说上话的人啊。
虽说苏家流放到此地之前,听说在盛都也是名门望族,但一路流放和几年的劳役早就让族人折损大半。
苏老太爷没了,苏大爷全家回了盛都,留下的虽有田地产业,还有不小的族产,但几十年下来,连个有出息的人都没有。
跟村里的其他的农户早就没了两样,就是苏家自己的年轻人,都觉得祖上的事情与他们根本没有关系,就连免费的族学认字也有人不去。
觉得读书这种事情,跟他们这些泥腿子没关系,还不如多干点活,让地里的庄稼长好点,多赚两三个铜板。
但是这次,苏大和苏启铭不声不响的就双双中了童生。
消息都还没传播得所有人都知道,两人又都换了身份,成了秀才公。
顿时村里的风向就完全变了。
曾经被追捧然后被放弃,甚至被指责生不出儿子的苏大做了秀才。
无父无母跟着一个不着调的叔父,被迫娶了个来历不明女人的苏启铭也做了秀才。
苏家是真的人才辈出。
盛都的苏家出色,南疆的苏家也不俗。
苏大和苏启铭通过一扬考试填补了苏家两代人的功名。
族里人更是议论纷纷。
“以前看正涛就是个会读书的,将来肯定是有大出息的,只是沉寂了一顿时间,没想到不显山不露水的,一下子就成了秀才公!”
“什么正涛?他现在叫正心,懂吗?”
“是是是,是正心了,你还别说,他小时候我还抱过他呢,我也是抱过秀才的人了,也让我孙子沾沾文曲星的福气。”
“哈哈哈。”
“就你是个亲的,我们这谁不是他族人?”
“就是就是,还有启铭这孩子,从小就看着机灵,年纪轻轻就是秀才,以后肯定前途无量!”
“一次出了这俩秀才,以后我们苏家可扬眉吐气了,看陈家那些人还敢不敢小瞧我们!”
众人的夸赞声此起彼伏。
苏大和苏启铭都还没回村就已经被夸上了天。
里正也觉得甚好,不管是谁家人,说出去总是柳溪村的人,一下子出了两个秀才,都是真正的读书人,那也是他脸面有光的事情。
今年整个翠岭县也就出了四个秀才,他们村就占了一半。
尤其是苏启铭,别看他是最后一名,他年纪也是最小的啊。
第一次考就过了,他认识的人里面也是独一个。
要是他们家小子能有这运气,那他天天给祖宗烧高香。
苏老头就是的,自从知道儿子考中童生要去考秀才的时候,就天天都在家里烧香,就盼着儿子能够高中。
儿子现在是金榜题名了,却又反而不出来露脸了。
估计是也知道,两亩旱地就打发了了长子,多深厚的情分也被砍了一刀吧。
上次他们回来,就跟走亲戚一样,也就是个情面。
不过苏大带回来的礼品至少在面子上是好看的,不会让人说中了秀才就忘了爹娘。
只是连住都没住一晚,这情面终究只是个表面罢了。
城里的苏大和苏启铭有点急,传话也有段时间了,他们自己也问过了,城里别的新中秀才流水席他们都吃过了,但是族长却没松口。
办席的时间得等盛都那边的苏大老爷决定。
虽说他们中了秀才,有了一定的特权,但终究是在宗族之下。
哪怕是苏大已经分家,苏启铭父母都没了,也不能全权做主,这种大事是得开祠堂记入族谱的,所以得看族里的意思。
族长的意思肯定是要和那边商量,都几十年了,终于有人出人头地了,怎么也要那边的人知道。
顺便请那边的人定个好时间。
等待是最好的冷水。
两人的热情从开始的激动、兴奋,浮想联翩,慢慢的落归日常。
没办法,谁叫家里管得严呢?
苏荷的态度很明确:“乡试三年才有一次,错过了这次就得等三年,既然有机会参加,那肯定是要去开开眼的。
“没中就当是出去旅游,中了……那就提前恭祝两位老爷了。”
所以,现在他们的日子依旧是读书、练武、敲木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