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太上老君的炼丹炉
作者:桃李不言成蹊
大春二春和小花在一起玩,三个孩子不时发出咯咯的笑声,整个院子都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听房主任说完周家的要求,王小娥急道,“秀敏,你不用答应她,这事我自己想办法,我房子都买下来了,我就不信他们一家能死赖着不走。”
房主任说道,“周旺家的那个二丫我见过,那孩子老实勤快,是个不错的孩子,你这再招人的时候,我本来也想让她来着。”
“房姐,你回去跟她说,这事我同意了。”
对方只是要个工作,进了酱菜厂就得干活,又不是不干活白给她钱,而且酱菜厂本来也准备再招人。
王小娥一阵愧疚,“不行,不行,秀敏,你不用为了我做出让步。”
“小娥姐,我本来也要招人的,只要是个好的,谁来都一样。”
房主任说道,“放心放心,我看人很准的,二丫肯定是个好的,我一会把人领过来你看看。”
办事爽利的房主任很快把周家母女都带了过来。
周嫂子很是兴奋,“孟主任,我家二丫要是敢偷奸耍滑,你要打要骂,我都没意见。”
说完,拧了二丫一把,“你个没眼力劲的玩意,哑巴了,还不赶紧谢谢孟厂长。”
周二丫是个腼腆的女孩,而且脸皮薄,她妈胁迫人家要工作,让她羞愧难当,她不想来,但是又不敢忤逆亲妈,只能硬着头皮跟着过来。
“谢谢,孟厂长。”周二丫低着头小声的说道。
“大点声,家里没管你饭吗,这么小声谁听的见,死丫头。”说着,周嫂子又拧了二丫一把。
这孩子可能被拧惯了,只是疼的咧了咧嘴。
孟秀敏很是看不惯周嫂子这种行为,不耐烦的说道,“行了,以后好好干活就行了。”
“是,是,我一定让二丫好好干活。”周嫂子连忙讨好的说道。
“人我看到了,你们先回去吧,明天八点让她过来。”孟秀敏道。
周嫂子开心极了,以后二丫来这上班,每个月能挣四五十块钱,这不比二十块块补偿强多了。
母女俩一边往外走,周嫂子一边用手指头点着闺女的脑袋,“死丫头,这可是你娘舍下一张老脸给你求来的工作,你给老娘好好干,你要是敢把工作弄丢了,看老娘不扒了你的皮。”
“还有,以后每个月的工资都得上交,你要敢少交一分钱,看老娘不打断你的腿……”
被亲妈这么指着,周二丫低着头,一声不吭。
看着周二丫那一副窝窝囊囊样,王小娥就想冲过去,被孟秀敏拉住了,“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事没法管。”
“我最是看不得这种重男轻女的人家,凭什么儿子一出生,什么都不干,就能得到很多东西。女儿就要被压榨,给哥哥弟弟贡献。”
王小娥一下子就想到自己和几个姐姐的悲惨前半生,他们没出嫁的时候,在娘家活的都算不上一个人。
孟秀敏劝道,“小娥姐,别生气,一个人的想法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改变的,是需要时间的。”
房主任笑着说道,“秀敏,大家都说你这不仅是酱菜厂,还是太上老君的八卦炉,凡是来这上班的人,在你这八卦炉里练练,都变的跟以前不一样了。
就说那个陈芳芳,以前是多内向的一个姑娘,走路的时候都是溜着墙根走。再看现在,都能主动跟人打招呼了。”
“对,对,我也是跟着秀敏干活后,想法变得跟以前不一样了。”
“哪里有你们说的那么邪乎,就是大家手里有钱了,心里有底气了。”
春去夏来,小孩子在长大,酱菜厂的姑娘们也在慢慢变化着。
这天晚上,十全街道在外边乘凉的人们被一幕吓得不轻。
周家二丫头手里举着一把菜刀,追着亲哥哥砍。
嘴里还大声说着,她活不了,让哥哥给她陪葬的话。
众人看的大眼瞪小眼。
“我是不是眼睛花了,这是周家那个二丫吗。”
“没错,是周二丫,你丫头平时老实的很,今天这是怎么了。”
“还不是被她那个妈逼的狠了,听说二丫上班后,每个月的工资都得全额上交,一分钱都不能留。前天发烧了,跟她妈要钱去买点药,她妈硬是不给,让她扛着。”
“这周旺家的也太狠了,就算重男轻女,也不能这么不管闺女死活呀。”
“别看了,赶紧把人拦住,别真把人砍了。”
众人上前把二丫拦住,周二丫肯定不是真的砍,她现在有好工作,还有一群好姐妹,这大好的前途,怎么能去坐牢,不过是装装样子。
在大家的劝说下,她也就就坡下驴了。
周二丫发了次疯后,明显能感觉到家里人对她的态度变了,家务活她也做,但是不像之前那样,什么家务活都甩给她一个人。
重要的是,她的工资她每个月可以留下十块钱。
“我感觉太爽了,我以前怎么就那么傻,一点都不知道反抗。我要是早点反抗,也不用受那么多苦了。”
周二丫说着说着呜呜的哭了起来,她前十八年过得太苦了,每天受苦受累不说还要挨打挨骂。
周二丫高兴,周嫂子后悔,她后悔把闺女送到酱菜厂上班,让她以后再也没法拿捏闺女了。用闺女换高彩礼也不可能了。
王小娥,“秀敏,房主任说你这是太上老君的炼丹炉,还真是一点都没说错,这才多长时间,周二丫都敢抡菜刀了。”
“她也是被父母压迫的很了,要不是她亲妈连买药的钱都舍不得给,她也不会这么快爆发。”孟秀敏也没想到周二丫这么快就被潜移默化了。
王小娥气愤的说道,“生在这种家庭中,能活着全凭运气,我和我几个姐姐,每次生病都是硬扛着。王峰咳嗽两声,我妈赶紧领着他去找村医开药。”
孟秀敏很庆幸自己父母不重男轻女,对待家里的孩子一视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