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财政会议(下)
作者:大唐彦祖
朱厚照此时也开口给自家小弟撑腰,他道:“大明开科至今已有百年,天下农民难道不知道一朝中第,光宗耀祖?”
“可孤也没看到有多少农民放弃种田而全部投身科举之事。”
“放眼商业也是如此,蔚王说的言之有理,李阁老你说呢?”
李东阳还没开口,焦芳一记马屁便道:“太子殿下此言甚是有理,微臣佩服!”
朱厚照淡淡的道:“不过随口一言,随便举例而已,孤也没深想那么多。”
看着焦芳的佩服眼神,朱厚照心里高兴至极,果然跟着小弟略学一点,就能装的浑身舒坦啊!
朱厚炜觉得朱厚照这话怎么这么熟悉……大哥真有你的,活学活用啊你!
关于第二条发展商业会不会使百姓争相效仿而放弃农耕之本的议题讨论结束,其实也没讨论的必要,尤其朱厚照以科举举例,更令人信服,谨身殿诸高官不再纠结此事。
朱厚炜再继续讨论第一条议题,他道:“商业税收现如今太低,三十税一,而对比农业税收的什一而言,明显不合理。”
“因此本王建议提高商业征收税率。”
韩文当即道:“此非告诉天下商人,朝廷开始重视商业,怎可给贱商如此重视?”
朱厚炜:“……”
有时候他真很难理解明朝士大夫的想法,给商业加重税,你首先不去考虑的是商人接受不接受,反而在问他们凭什么有什么资格让朝廷给他们增加税收?
合着这钱不是进入你户部国库是不是?
什么叫给他们增加税率就是对商人的重视?这是什么逻辑?好像收了他们的钱,你们还不愿意,还要说一句多收你的钱是给你们这个群体面子,还不跪下感恩?
户部右侍郎林泮拱手开口道:“自太祖爷定下士农工商的秩序后,商人最为低贱,此时冒然提高商税,无异于抬高商人之地位,请蔚王三思。”
就在此时,谨身殿侧殿传来声音道:“从太祖爷规定商人不得穿丝绸开始,再看今日,大街上哪有商人不穿丝绸?”
“墨守成规,不知随着时代发展而改变的国家,只能落后!”
弘治皇帝虽然嘴上说不在乎这些,让朱厚炜自己去和百官讨论,但还是怕自己儿子在这扬会议辩论中吃亏,因此早早就在侧殿听政了。
现在出口,也是给自己儿子撑腰,更是对外廷放出信号,这事儿……朕支持自己儿子!
“微臣等参见吾皇万岁万万岁。”
弘治皇帝挥手道:“你们继续讨论,朕在一旁听着。”
朱厚照赶忙迎接自己老爹在龙位坐定,他则乖乖的站在弘治皇帝旁边。
有了老爹撑腰,兄弟俩信心满满!
“今年户部财政困难,军队的军费要给,天下官吏俸禄有拖欠的风险,若大明在墨守成规,找不到开源的口子,未来面对更加多的财政支出,那时大明该怎么应对?”
“汝等都是忠臣良臣,居安思危,萌芽未动,形兆未见,昭然独见存亡之机,得失之要,预禁乎未然之前。”
众臣拱手弯腰道:“臣等谨听圣言教诲!”
李东阳出列问朱厚炜道:“蔚王言说提高商业税收,不知提高几何?”
朱厚炜道:“与农共通。”
“什一税收?”李东阳深吸一口气,“如此高的税收,会使商人反对!”
换言之,商人收到十两银子要交一两银子给朝廷,在此前,十两银子只需缴纳三钱银子的税,相较于此前,商税足足提高了三成多,商人怎可能不激烈反对!
朱厚炜压了压手,对李东阳道:“阁老等本王将话说完。”
“这就涉及到如何征收了,此前是按照交易发生后,商人收到钱财统一征收,无论商人盈利与否都要实实在在缴纳税收,若是再提高税收,亏本之商人只会更加雪上加霜,这并非发展商业的好政策。”
“本王说提高商税,征收方式是按照盈利后的利润去征收!”
“如此一来,亏本商人则不需征收,盈利商人也心甘情愿缴纳税收,自是不会激起商人们的反对!”
这相较于以前的统一按照交易发生的资金流入征收来说,是实打实的给商人惠利,只会激起天下经商的热情,绝对不会让他们对商业望而却步!
涉及到专业知识,李东阳不再言语,这些事需要交给户部去权衡利弊。
户部尚书韩文道:“蔚王殿下,如何才能计算出商人盈利额?他们只要咬紧说自己不盈利,又当如何?”
朱厚炜道:“以国策调整。”
“凡经商者,朝廷需给经商凭证,有凭证者才可经营商业。”
“在商业过程发生时,需要用票据去证明商业发生过程,譬如本王销售丝绸于韩大人,本王生产丝绸,韩大人销售丝绸,韩大人需从本王这拿货贩卖,那本王收了多少钱,就需要开多少钱的票据给韩大人。”
“韩大人有了票据,这便是丝绸的成本价格,贩卖之后会有账本,账本上的收入减去这份凭证的成本价格,便是盈利额。”
韩文快速思索,整个户部的人也都在奋笔疾书,今日的财政会议未来很有可能要实施,户部的人不可能不重视。
韩文继续对问道:“那王爷如何计算盈利额,你仅仅只是销售凭证,这只能证明王爷的收入,成本凭证在何处?”
朱厚炜道:“人工成本,采购棉花、蚕丝等等,这些都是成本。”
“汝销售过程中,也会涉及到人工成本,比如销售人员的俸禄等等,这些都是可计算成本。”
“收入和成本相抵,产生出来的便是利润,然后以此为利润,让有经商资格证每月按时上报税收,如此一条完整的商业税收链便会产生!”
“无证经营者呢?”
朱厚炜看向刑部,道:“刑部制定相应的经济法律惩罚措施,或罚款,或整改,严重者判刑!”
大明乃至所有朝代的每一项决策,绝不是一个衙署就能轻易决定,六部需要通力协作,然后方能施以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