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四个儿子的出路
作者:水立青
云歌把此事告诉白鹤明,白鹤明摇头道,“久在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那家人上梁不正下梁歪,从上面起就不是好的,自然也培养不好孩子。”
“我觉得谦海的定性还是太差了,翻年他就十一岁了,要是养成坏习惯,以后就难改了。”
白鹤明说,“我最近正想和你商量这个,你觉得谦海是读书的料吗?”
云歌客观评价,“只能说中庸。”
谦海读书虽没有老大和老二那么痛苦艰难,但也称不上多有天赋,家里四个儿子唯一的读书种子是老三谦湖,谦海比起谦湖差了不少。
云歌之前一直让他继续读书,一是因为这一年的束脩已经交了,不读浪费,二是谦海年纪不大,还有可塑性,多读些书知道些道理总能学好点。
“你的意思是?”
“谦海书还是要继续读的,读书才能明理,老大老二他们也一样。但谦海未来的出路不能放在科举上。”
白鹤明目标远大,早早就开始结合这个世界的实际情况给四个儿子做规划,让他们都能成为这个家族的助力,而不是拖后腿。
“老大性子软,人不够聪明,作为长子,这样的性格并非全无益处,尤其是我们还正当壮年的时候。如果老大过于强势,会压得其他兄弟起不来,或者让兄弟间内讧。”
“未来老大的主要任务就是持家,和老大媳妇一起把府内管理好,跟着我们两个做事就够了。”
“老二性子谨慎人聪明,并且有闯荡的意图,他日后可以跑府里的人际关系,四处打理产业,有需要出远门的事情可以交代给他,不用我们教他也能办好。”
“老三不用多说,专心读书考科举就行了,走的是最正统的科举入仕的路子。”
“至于老四——我们也得定向培养。”
“培养什么?”
“你说过妙儿的生父,那位郡王是统领海兵的将军,如果日后我们家发达了,谦海和妙儿的关系没有断,谦海可以走岳父的路子从军立功,给自己打拼一份家业出来。”
“你是说让谦海习武?”
“习武不但强身健体,还能磨练心智,坚定意志,很适合现在的谦海。”
天天好吃好喝坐着读书贪玩的话,就去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吃苦吧!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香扑鼻来?
“习武得从小开始练,谦海这个年纪应该还能赶一赶,至于教授武艺的师父……”云歌和白鹤明对视,“可以先请凉儿来。”
任凉是原书盖章过的武学奇才,未来少有敌手的当世高手,他现在已经开始跟着无风习武,教导谦海打实基础不成问题,以后要是有其他机缘,可以为谦海请更合适的老师。
云歌和白鹤明商量后,这事就这么先定下了,等年关将近任凉回来,就让谦海跟随任凉习武,今年学堂上完,从明年开始不再去教授科举学问的学堂,而是学习更有针对性的东西。
把自家的事情捋清楚了,王老太家那边云歌便懒得管了,她就算去提醒王老太和赵氏,也落不下一点好,反而会遭她们记恨,不如就让那家人自己慢慢发现去,谁教养出的孩子谁去吞苦果。
任茵从妙儿那里听说这件事,给云歌出了个主意。
“舅母何不作壁上观、隔岸观火呢?”
“你的意思是?”
“舅母不必亲自下扬,只需要提醒一下白锦思的娘周氏,周氏自己会去查证和揭发谦业的。”
王老太家几个儿媳妇斗得激烈,周氏自从生下畸形胎,在家里一直遭受打压,三个女儿两个不在身边了,这么好的机会,她是不会放过的。
“舅母若是放心,不如把这事交给我来办吧。”
云歌见任茵胸有成竹,没有阻拦,只是嘱咐道,“做事小心些,顺手一为即可,咱们家的日子过得好,犯不着为了这些人给自己找不痛快。”
任茵点头答应,如果不是王老太家一直想找舅母家的麻烦,谦业又差点带坏了舅母家的谦海,任茵才懒得下功夫对付他们。
“舅母放心,我知道轻重,能为家里做的事我一定会做好的。”
……
任茵想办法给周氏透了些底,周氏不知出于什么考量,一直隐忍不发,任茵也不着急,她知道周氏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把柄,王老太家迟早会因为这件事闹起来。
转眼半个多月过去,冬天悄无声息地来了。
原本喧闹的花鸟虫鱼一个个失去动静,山里许多树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寒冷的气温刺激着所有生灵,在外面哈出一口气,寒意顺着皮肤直往骨子里钻。
马车车轮吱呀向前,谦川踩着清晨的寒霜,在离开十几日后,又回到了熟悉的大青石村。
看着眼前阔别不久却无比想念的大门,谦川深吸一口气,高声开口。
“爹,娘,我回来了!”
白家人刚起床不久,云歌听见外头谦川的声音,赶紧从正房出来,其他人也闻声而动,纯宜的辫子只扎了一半,就迫不及待地从后院跑到前面来。
“爹爹!你回来啦?”
谦川蹲下,纯宜跳上去扑了个满怀,谦川把女儿抱起来。
“爹爹回来了,纯宜有没有好好听爷爷奶奶的话,有没有帮娘干活啊?”
纯宜连连点头,谦川看着她那一半扎起一半散着的头发,哭笑不得,蒋桂花抱着二女儿纯宁过来,把纯宜牵走,谦川上前给爹娘回话。
“爹,娘,儿子回来了。”
白鹤明上下打量谦川,见他出去一趟气质浑润自洽了不少,说了声好,云歌笑道,“这个时间点回来,你昨晚没休息吗?”
“儿子归心似箭,想着马上就到家了,实在睡不着,在客栈打了个盹就继续赶路了。”
云歌说,“回来了就好,你叫上兄弟们把东西搬进来,马车安放好,先去擦洗一下睡一觉,中午起来吃了饭咱们再说府城的事情,不急在这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