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黄巾起义

作者:晨曦行者
    原本平静的巨鹿县城,此时却被一股紧张而又热烈的气氛所笼罩。
    大街小巷里,到处都是身着黄巾的太平道信徒,他们手持简陋却锋利的武器,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决绝。
    张角站在巨鹿城最高的点将台上,身着一袭道袍,白发飘飘,面容刚毅而威严。
    他身旁的张宝、张梁,同样神色肃穆,紧紧地守在张角身旁。台下,密密麻麻的信徒们整齐排列,等待着那一声号令。
    “诸位兄弟姐妹!”
    张角振臂高呼,声音如同洪钟一般,在整个巨鹿上空回荡。
    “如今这大汉朝廷,腐败不堪,官员们贪污受贿,鱼肉百姓,致使天下苍生苦不堪言!我们太平道,以救天下百姓于水火为己任,今日,就是我们奋起反抗的时候了!”
    台下的信徒们听到张角的话,顿时群情激奋,齐声呐喊: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声音如同一股汹涌的洪流,仿佛要将整个天地都淹没。
    随着张角一声令下,起义正式爆发。
    巨鹿城的城门被缓缓打开,太平道的信徒们如同潮水一般涌出城去,向着周边的郡县进发。他们所到之处,百姓们纷纷响应,加入到起义的队伍中来。
    同一时间,大汉各州也都被黄巾的旗帜所覆盖。
    ......
    洛阳,往日里繁华热闹的都城,此时却被一片阴霾所笼罩。
    宫殿内,刘宏正坐在龙椅上,脸色阴沉得好似能滴出水来。他面前的朝臣们,一个个低着头,大气都不敢出,朝堂上弥漫着一股紧张而压抑的气氛。
    “哼!一群逆贼,竟敢如此猖獗!”
    刘宏愤怒地拍打着龙椅的扶手,声音中充满了威严与愤怒。
    但朝堂之上,大臣们个个噤若寒蝉,低着头,大气都不敢出,整个朝堂弥漫着紧张到令人窒息的气氛。
    就在这一片死寂之中,太尉杨赐战战兢兢地从朝臣中站了出来。
    杨赐出身于显赫的弘农杨氏家族,其祖父杨震、父亲杨秉皆官至太尉,家族世代簪缨,德望颇高。
    “陛下息怒,如今黄巾贼势大,当务之急是想出应对之策。”
    太尉杨赐战战兢兢地站出来说道。
    “陛下息怒,请听臣一言。如今黄巾贼势如燎原之火,势力已然十分庞大,当务之急是要冷静下来,想出应对之策。”
    杨赐的声音虽然有些颤抖,但却带着一种诚恳与坚定。
    刘宏欣喜说道:
    “杨爱卿有何良策?”
    杨赐深吸一口气,向前迈出一步,拱手说道:
    “陛下,此次黄巾起义来势汹汹,绝非偶然。实乃我朝多年来积弊所致。朝廷政策多有不当,官员贪污腐败之风盛行,百姓生活困苦不堪,这才使得民怨沸腾,给了黄巾贼可乘之机。”
    刘宏的脸色瞬间变得阴沉,眉头紧紧皱起,打断杨赐道:
    “你是在指责朕的过错吗?”
    杨赐急忙跪地,叩首道:
    “臣不敢!臣只是希望陛下能够深刻反思朝廷的政策。如今百姓深受赋税之苦,徭役繁重,农田荒芜,生活难以为继。陛下应下令减轻百姓的负担,减少赋税和徭役,让百姓能够休养生息,恢复生产。”
    刘宏冷哼一声,没有说话。
    杨赐继续说道:
    “再者,地方官员至关重要。如今不少地方官员贪赃枉法,鱼肉百姓,致使民不聊生。陛下应选拔清廉能干的官员治理地方,严惩那些贪污腐败之徒,让百姓能够感受到朝廷的公正与关怀。如此,方能赢得民心,百姓自然不会跟随黄巾贼作乱。”
    汉灵帝听了,沉默不语,陷入了沉思。
    一旁张让见状,说道:
    “陛下,杨太尉这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那黄巾贼都是些十恶不赦的乱臣贼子,唯有以武力剿灭,方能彰显我朝廷的威严,岂能对他们姑息纵容?”
    刘宏听了张让的话,脸色变得更加难看。
    他本就不愿承认自己的政策有问题,杨赐的劝谏让他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
    他怒喝道:
    “杨赐,你身为太尉,不思如何剿灭叛贼,却在这里胡言乱语,动摇军心。朕念你家族世代功勋,不施以重刑,即刻罢去你的官职,回家反省去吧!”
    杨赐听闻刘宏的怒喝,心中满是悲戚,正准备跪地谢恩时。
    苏熙武出列说道:
    “陛下息怒!杨太尉所言句句在理,实乃为我大汉江山社稷着想。如今黄巾之乱,根源在于百姓疾苦,若不解决根本问题,只靠武力镇压,恐难长治久安。”
    一些大臣纷纷附和,站出来支持苏熙武的观点。
    “定国公所言极是,杨太尉之策实乃良策,还望陛下三思。”
    “是啊,陛下,得民心者得天下,若能减轻百姓负担,安抚民心,叛乱自可平息。”
    刘宏听着大臣们的议论,脸色变得十分难看,他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站出来反对自己。
    他愤怒地瞪着苏熙武,吼道:
    “定国公,你竟敢公然与朕作对!杨赐妖言惑众,动摇军心,罢他官职乃是理所应当,你难道也要和他一样不成?”
    苏熙武毫无惧色,向前一步说道:
    “陛下,臣不敢与陛下作对。臣只是希望陛下能够以大局为重,广纳忠言。杨太尉一心为国,其建议对平定叛乱、稳定社稷有益。若陛下此时罢去他的官职,恐寒了众多忠臣良将之心。”
    其他大臣也纷纷跪倒在地,齐声说道:
    “陛下,还望收回成命!”
    一时间,朝堂上跪倒一片,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刘宏看着跪在地上的大臣们,心中又气又恼,但他也明白,如果此时强行坚持罢黜杨赐,必然会引发更大的矛盾,闹得朝堂上下人心惶惶。
    沉默良久,刘宏终于缓缓开口:
    “罢了罢了,看在众卿家的份上,此次暂且不罢杨赐官职。但他需谨记,日后不得再胡言乱语,动摇军心。”
    杨赐听后,跪地叩首:
    “谢陛下隆恩,臣定当竭尽所能,为陛下分忧。”
    朝堂上的气氛这才缓和下来,大臣们纷纷起身,而一扬朝堂上的风波,也暂时平息了。
    待大臣们重新站定,刘宏扫视朝堂,神色凝重道:
    “如今黄巾贼势大,天下震动,局势刻不容缓。朕思来想去,需有得力之人统筹全局。何进听旨!”
    何进连忙出列跪地,高呼:“臣在!”
    刘宏朗声道:
    “朕擢升你为大将军,总领京城宿卫,调度各方兵马,为朕守护这洛阳城,平息乱局。”
    何进激动不已,重重叩首:“陛下隆恩,臣定肝脑涂地,以报君恩。”
    刘宏微微点头,接着说道:
    “光守好京城还不够,必须主动出击,剿灭贼寇。诸位爱卿,谁可担此征伐重任,不妨举荐一二。”
    苏熙武率先出列,拱手道:
    “陛下,左中郎将皇甫嵩有勇有谋、善于用兵,右中郎将朱儁武艺高强、作战勇猛,此二人若统率大军,定能在前线破敌立功。臣举荐他二人前往镇压颍川黄巾军。”
    刘宏听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杨赐也站出来,说道:
    “陛下,卢植饱读诗书、精通兵法,且心怀大义,派他讨伐冀州张角,必能不辱使命。”
    刘宏听后,高声说道:
    “好,就依两位爱卿所言。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儁,朕命你二人率四万精兵即刻开赴颍川,剿灭当地黄巾军;
    卢植,你则迅速领兵前往冀州,讨伐张角。尔等务必全力以赴,早日荡平贼寇,还我大汉太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