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大清淤
作者:放下了诺言
“好好好,你和永生都是肱骨之臣,你们不要,朕不可不赏,不然将来谁还替朕做事,还有,御史台那几个老货风头突变,朕要是真的不赏,被他们知道还不天天占着大意来找朕的麻烦,不过咱们封赏得仔细斟酌一下,王胖子,有什么意见?”。
见王胖子又要开口拒绝,小皇帝摆了摆手。
“走吧!跟朕去慈宁宫,那里有永生的红颜知己,永生的事情问他最合适了”。
永乐村,小麦已经出苗了,一个秋季没怎么下雨,麦田有点干旱,祥云河水位下降的厉害,把风车的接水口调到最下面才能转上水来,等浇灌完麦田,水车已经够不到水位了。
李永生憋了一年多的计划有了机会,这还是去年洪灾的时候决定的,祥云河清淤。
这个活光永乐村自己做是不行的,哪怕平安乡沿河村子都一起做也不够,起码要整个平原县一起。
李永生的书房,曹元青推着两个小娃娃在晃悠,身形消瘦的厉害,但精神矍铄,李永生把写好的信交给了曹元清。
“元青大哥,老梁不来,只能麻烦你了”。
“不麻烦,本来就是职责,永生,其实不用出钱出粮的,这是沿河的百姓都想做,只是没人牵头而已,清理了河床能降低洪灾的危险,清理出的淤泥还能做肥料,只需要让梁县尊下个命令就好”。
李永生不以为然,免费的苦力和赚钱的买卖有着天差地别,自己现在头疼河边粮仓的粮食,春季给百姓发了一些,还剩下很多,酿酒根本用不完,秋天下发的那些又补上了,放在那里只能招虫。
“元青大哥,按我说的来吧!商队赚了钱也不能只进不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钱流通起来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不然就是守财奴,最多一个月就要下雪了,管饭的话太麻烦,男劳力一天十斤粮食,女人和孩子一天五斤,清理出来的淤泥归各村分配,清淤是个体力活,要截流,要清淤,时间很紧的,错过今年秋旱,不知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那好,元青替县上的百姓谢过公爷”。
曹元清骑着骏马走了,马蹄装了蹄铁,上了公路就听到嗒嗒作响。
梁山台收到李永生的信后激动不已,英雄所见略同啊,他本来就有这样的打算,不过没打算出这么多粮食,现在好了,公府和县衙各出五成,一天五到十斤粮食,全县的乡亲齐上阵,结冰之前一定能清理干净。
老梁向来雷厉风行,上午收到的消息,下午就给各乡下达了命令,各乡乡正连夜动员,大清早,陶然村上面的秀水村开始截流了。
河流出山的地方是个大山谷,把山谷口一堵,流水不大,支撑一个月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如果继续没有降雨,说不定能撑到来年春天。
中午时分,永乐村前面的祥云河水位急剧下降,已经露出了大块的泥潭,靠着堤坝十米范围是不允许清理的,见村民涌下了河堤,抱着孩子的李永生心里有些担忧。
“元青大哥,上面的截流你了解么?会不会出什么问题?”
曹元青给怀里的儿子擦了擦鼻涕。
“放心吧永生,绝对没有任何问题,那一条峡谷七八里长,宽度平均三十丈,现在是旱季,两三个月都不会有问题”。
李永生脑袋一转,好地方,自己现在有水泥了,可不可以建个水泥大坝?旱季的时候积攒流水,雨季来临的时候清空水库,这样祥云河流域可以旱涝保收。
“元青大哥,等清淤完了带我去看一下,现在有水泥了,要是在那里建个水泥大坝,祥云河这条腾飞的巨龙就可控了”。
酒坊和药坊没有放工,河滩上的孩子不多,大多数是不能做工的小屁孩,都是下去看热闹的,当然了,河里的鱼鳖虾蟹才是他们的最爱。
岸上放了些背篓,孩子们来来回回的运送收获,河中央还是有水流的,河流平缓,中间的水放不出去,不过即使是外围也有很多大鱼,大的红星鱼照例是不舍得吃的,送去侯府可以找小竹姐姐换钱,别的侯府看不上,可以带回家改善生活。
两个小娃娃看着竹篓里的鱼来了精神,挣扎着想要过去摸一下,看着里面王八在伸头露头,还有大螃蟹在威武的挥舞着爪子,可不敢让娃娃靠近。
“曹大哥,你先把孩子推回去吧!我收些螃蟹,这玩意做好了口味不错的”。
旁边送鱼的孩子听公爷说要收螃蟹,立马来了精神。
“公爷,螃蟹太多了,大家吃也吃不完,公爷回家等着,我们送鱼的时候一起给送过去”。
“那好,告诉大家伙,螃蟹和红星鱼一个价,不要多了,来个几百个就行”。
曹元清要下河堤指挥,李永生推着两个娃娃回家,和小竹交代了收螃蟹的事,最多收四五百只,自己要一百,剩下的扔进池塘就行,河水断流了,好在池塘足够深足够大,又是秋末,短时间水质不会出问题,扔进去些螃蟹,还可以处理些腐烂的鱼虾。
一个下午的时间,孩子们络绎不绝,还没天黑,池塘里红星鱼已经泛滥了,扑通扑通的在打着水花,河水断流之前,李永生把水渠末端堵住,水渠里灌满了水,小型水车仍然可以运转,水渠和水塘成了一个系统循环,鱼再多也不会缺氧憋闷而死。
霜姨过来截留了两条红星鱼,挑的是七八斤重的,看见李永生在数螃蟹,明白这肯定是食材了。
“永生,这个做了好吃吗?”
“霜姨回去等着就好,我做一百只,都是一斤以上的,做好了给你们送一些,秋天的大螃蟹最肥,应该很好吃的”。
霜姨脸上有些期待,感觉手里的红星鱼没那么香了,不过阿强要吃,还是要回去蒸了,两条红星鱼而已,不耽误吃螃蟹的。
已经是最新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