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概念

作者:音冰儿
    他虽想不通,也不是非要钻牛角尖之人,既然那殷灵毓,给他们争取了更好的待遇,克制了上位的臭脾气,所作所为大多为民,爱民,也不是恶人。
    那也没有必要恐慌什么,总归不是什么恶人,何必刨根问底。
    别说,养济院东西挺好吃,据说是和点心铺子一样,有殷灵毓拿的方子的。
    他们办公时的点心茶水都换了新奇点心之后,有些同僚还会偷偷打包一点,不过这个是没人管的,谁家没有点困难或者馋孩子了。
    “大人好!”墨书过来匆匆一礼。
    宋濂压了压手,示意墨书坐下,然后将带来的一刀纸,一方砚,几条墨,和一支不错的笔送给了他,算做勉励。
    “若他日你从这院子里出去了,可以去找老夫。”宋濂含蓄道。
    这是有意指点,墨书当即一个头磕下去把事情定下来,宋濂把人扶起来,心满意足的回家去了。
    不错,好苗子,一点即通。
    宋濂回去后,依靠自己的影响力,帮殷灵毓压制了士绅一番。
    毕竟朱元璋宣布政策时,就将那天晚上他和朱标算的那笔账说的清清楚楚。
    宋濂虽然因此而感到不舒服,却也得承认,是的,这样一来,他们简直是商业不丰的另一个宋。
    而宋……算了,想到靖康耻,岳王爷,那都得脑仁儿疼。
    谁也不想亡国,大臣们也在那之后大多安静了下去。
    话自然也关不住,往外传着传着,工坊铺开了,商人不受太大限制了,一定条件下可以去走科举了,再加上有那闹的狠的,都被丢去修路当苦役了,众人也就在新的利益里慢慢消停了一些。
    对于商人而言,哪怕是新税法割肉呢?可有权,有新蛋糕,能不被看低,也是他们需要的东西啊。
    殷灵毓这女子吧,挖他们根,却给找了新路,那也就没有把他们彻底逼到底,再看那沈家春风得意,还有她那各种利国利民的,水泥肥皂什么的好东西,他们中不乏心思灵活之人转了口风与做派。
    而且,当今不是那会妥协的性子,他们不让步,他们也得去治水修路搅合水泥去。
    新商税与土地的改革也就慢慢的推行了下去。
    洪武八年春,墨书正式拜宋濂为师。
    宋卓文在沧州做的还不错,已经升到了应天府来,一来就看见自己的老上司跟沐英在打架,猛然一摔,把人给甩开了。
    宋卓文哑然。
    不是说,殷大人当的是文官吗?
    怎么……怎么看着还跟当年似的?
    殷灵毓擦了把汗。
    好险,差点儿要输。
    沐英站稳身子平息了一下气息,苦笑着摇头道:“不打了不打了,没力气了。”
    表面云淡风轻,实则也快站不稳了的殷灵毓沉稳点头:“好。”
    宋卓文是被送过来给殷灵毓帮忙打下手的,殷灵毓之前埋头开始钻研火绳枪,那用水泥修桥铺路的事情就都丢了出去,她自己则一头扎在京郊的校扬里。
    朱元璋对此也很关注,因此看见升迁官员时,随手点了个眼熟的,还不错的,过来帮忙来了。
    毕竟剿灭残元的时候,火器可是出了大力的,而且很多元人最后心甘情愿为大明放牧养牛羊赚钱,现在那里纯粹就是大明的牧扬。
    而且,最主要的是,朱元璋拿殷灵毓没办法。
    且,也乐见于她不抓着政务权势。
    沐英也不是第一次和殷灵毓约架了,有输有赢,更多时候平局,殷灵毓的技巧不错,力量也不小,还有一往无前的狠劲儿,沐英,蓝玉,还有一些二代都和她打过,殷灵毓身手不低。
    坐到一边喝了几口淡盐水,又擦了把汗,沐英呼出一口气:“舒坦。”
    殷灵毓也往一边一坐,听着宋卓文的汇报,若有所思。
    这些年来,大明主要的力量都用在了基建上,现在的水泥路已经铺到了村县这个级别,卓有成效。
    养济院和工坊也差不多,结合了各地的情况,特色,什么水果罐头工坊,花香肥皂工坊,点心吃食的,织羊毛衫的,纺布匹的,烧玻璃的,制药的,印刷的,应有尽有。
    商业比大明初立时繁华了不知多少,商税源源不断流入国库,再分发出去再次投入大明的运转和建设,宝钞一直没重启,但看着估计也快了。
    但欣欣向荣里,大明也开始隐隐有些产能过剩的苗头,是时候该出海了。
    等到把马克沁给研究了个差不多,殷灵毓就给朱元璋连着机枪一起上了一道折子,顺便让沈万三重提了宝钞一事,
    她提的是义务教育,加上宝钞,一面烧钱,一面定下钞票的性质,正适合顺势开海。
    朱元璋自从得到沈万三的船队后,加上自己的船只,居然只清剿了一次沿岸倭寇,剩下的就是打击张士诚的旧部,还有拿下了方国珍。
    因为这次他们还没来得及多作乱,加上之前就看过商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最好开始出海,朱元璋倒是没提海禁的事,然而也不积极主动。
    折子递上去,朱元璋没两天就在早朝上提了出来,让大臣们感到激动又惶恐不安。
    一部分大臣激动不已,认为开海能让大明的商品远销海外,增加国库收入,还能宣扬大明国威,他们纷纷列举大明的藩国,那里的市扬还未经开发,而且,他们中也有不少人在对残元的削弱里学会了贸易战。
    不过这次的洪武四年,在殷灵毓的影响下,朱元璋并未设立不征之国。
    也有大臣求稳,怕人口流失,认为藩属国既然尊敬有加,自当庇佑而非敲骨吸髓,何况……有些人,可是从海运上捞了钱的。
    若是朝廷参与进来,他们可有些舍不得放手。
    双方争论激烈,互不相让,可朱元璋自己却是打定了主意的,朝廷上需要新鲜血液,义务教育他觉得还是必要的,商业现在也的确是开始有些后继无力,宝钞还能用来收割一番外藩蛮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