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接亲
作者:黎明前的漆黑
吴秀珍知道今天是个重要的日子,早就把早饭给做好了,家里的窗户上也贴上了大红喜字。
这几天吴秀珍可是忙的脚不沾地,不仅要盯着装修的事情,还要帮易中海准备好结婚的东西。
前院新房里的家具,她也都置办了,不过按照易中海的意思,时间上来不及,先弄个能用就行,等后面再慢慢的置办新的。
除了床和柜子桌子那些大件之外,一些好拿的,小的生活用品都是新的,是她精心在供销社挑选的。
她可是把秦淮如当祖宗一样看待,这是她儿子的亲娘,可不能怠慢,也是让街坊们知道,她这个前媳妇儿和现媳妇儿的关系很好。
易中海洗漱完,吃完早饭,先是去找了何大清,给了他三十块钱,让他整一桌酒席。
这不是光为了面子的问题,还有也是为了秦淮如的原因。
他是二婚不假,但秦淮如可是头婚,要是不摆酒席的话,那街坊们以后会怎么说她?
人家会说,啊,你家老易娶吴秀珍的时候都摆酒了,娶你都不摆酒,那你这是做小啊。
他不在意这些人的闲话,但不能不考虑秦淮如的感受。
何大清拍着胸脯说到:“放心吧老易,我知道今儿你娶新媳妇儿过门,所以我都没接快外,就等着给你好好做一桌呢。”
易中海拱了拱手,“谢了,多的话我就不说了,回头咱们好好喝一杯,我先去接媳妇儿了。”
“去吧,我也得去准备准备了。”何大清点点头道。
.........
这个年代结婚跟后世有些不一样,但也要有接亲的队伍。
所以他借了工头和几个要好的工友三辆自行车,让三个徒弟陪同,还有李媒婆,她是媒婆,接亲的时候自然也要一起去。
七点整,三个徒弟把李媒婆接了过来,准备出发。
易中海穿着笔挺的中山装,踩着锃亮的新皮鞋,骑着崭新的自行车,龙头上还别了一朵大红花。
四辆车朝着昌平秦家村驶去。
昌平秦家村距离四九城大概三十多公里的样子,但是现在的路不好走,足足骑了两个小时才到。
秦母早早的就带着人在村口迎接,来到秦家,才发现秦家住的土坯房,低矮歪斜,外墙面还能看见裂缝。
三间土房,住了秦家六口人。
进了堂屋,见到了秦父,他很瘦,皮肤黝黑,双手也布满了老茧,看起来跟六十多的老头一样,但实际上只有四十多岁。
身边跟着三个小屁孩,看起来比傻柱还小,秦淮如是家里的老大,这些都是小舅子。
易中海礼貌的叫人,招呼徒弟把带来的聘礼交给秦父。
这个年代的聘礼可不是钱,而是京八件,是不同形状的,口味的点心,这个习俗还是李媒婆跟他讲的,从清朝传下来的,现在还有少部分保留着这个习俗。
易中海一到,村里的半大孩子就大喊着:“新姑爷来咯~”
大人小孩都围在门口,秦淮如可是秦家村的一枝花,今天出嫁,自然想看看是谁这么好运。
在秦母的介绍下,一一叫人,散烟,发糖,其他人顾不过来,三个徒弟就自然的接上,来之前易中海一人给了他们两包烟,见人就发,嘴巴甜点。
上了年纪的就要大爷大妈,年轻的就要大哥大姐,反正要给足牌面,要让秦家村的人知道,虽然秦淮如嫁给了大他一轮的男人,但这个男人是能够让秦淮如过上好日子的男人。
李媒婆很是尽责,把易中海从人群中解放了出来,朝着里屋大喊:“新娘子快出来吧,姑爷等不及咯。”
里屋的门帘子掀开,秦母带着新娘子低头迈过门槛出来。
秦淮如今天穿着一身洗的略微发白的红布棉袄,两条乌黑的辫子梳的溜光,辫子上用红头绳系着。
新娘子一出来,乡亲们就开始起哄,“新娘子把头抬一抬,让大家伙看看嘿。”
秦母在旁边笑着对秦淮如说了一句话,秦淮如微微抬头,眼睛正好和易中海对上,她的脸滕的红了,又急忙低下头去,让易中海看的挪不开眼。
这一瞬间,看热闹的乡亲们都忘了起哄,空气顿时安静了下来。
易中海也有些愣了,这还是他两世第一次娶媳妇儿,走上前去,声音都有些颤抖,“媳....媳妇儿,我来接你回家。”
秦淮如轻轻点头,‘嗯’了一声,声音香甜入耳,让突然宁静下来的扬面,突然有了光泽。
本来按照规矩,新娘新郎是要给秦父秦母磕头的,但现在是新社会了,不兴跪拜,一切从简,就改成鞠躬。
易中海牵着秦淮如先是对着堂屋墙上的伟人画像鞠躬,然后再给秦父秦母鞠躬。
完事后,按照事先李媒婆教的,一把将秦淮如抱起来,朝着屋外走去。
这也是习俗,说是出嫁的女儿脚不能沾地,这样就不会带走娘家的福气,而且新娘子还不能回头,不然就是不吉利,婚姻不长久。
乡亲们爆发出热闹的起哄声,让开道路,秦父秦母也笑了,拿出早已经准备好的瓜子糖果分给乡亲们。
几个半大的小舅子在秦母的提醒下,簇拥着两人跟上。
他们是小舅子,也要跟着一起去送亲的,而且到时候吃酒的时候,还要坐在上位。
陈志刚早就把自行车掉好了头,扶着车头,易中海把秦淮如放在车子后座上,易中海朝着秦父秦母挥了挥手,两人点点头,让易中海路上慢点。
自行车碾过黄土地,身后传来秦母的泼水声。
一盆清水撒在地面上,在阳光的照射下,亮的像碎银子一样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