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讲座会谈!什么?三国演义不是罗贯中写的?
作者:手种金莲
“祝仁应您的邀请来听讲座,我陪他一起过来了,没打扰吧?”
萧予薇看向江婉云,点点头:“江小姐客气了。祝仁能来,我很高兴。”
她侧身,对祝仁做了个邀请的手势,
“讲座还有十分钟开始,里面请吧。祝仁,你的位置我安排在前排,靠近过道,方便你。”
“多谢费心了。”祝仁应道,并未过多留意两人间的客套,在萧予薇的示意下,向报告厅内走去。
江婉云自然地跟在他身边,与萧予薇擦肩而过时,两人视线短暂交汇,又平静移开。
报告厅内座无虚席,祝仁被安排在第一排靠边的位置坐下,江婉云在他身边落座。
很快,讲座开始了。
萧予薇款步走上讲台,她没有过多依赖PPT,只是偶尔在白板上写下关键的物理公式或名词,开始讲解音乐现象背后的物理学原理。
“声音的本质是振动产生的波。”
“而音乐,可以看作是这些声波在时间和频率上高度有序的组织。”
她从最基本的音高(频率)、响度(振幅)讲起,解释了为何不同乐器演奏同一音高时音色会不同。
她还提到了傅里叶分析可以将复杂声波分解为简单的正弦波,还讲了共振如何放大声音,驻波如何决定弦乐器和管乐器的固定音高。
“……为什么某些音程组合听起来和谐,而另一些则不和谐?
物理学认为,当音的频率成简单的整数比,如2:1、3:2(纯五度)、5:4(大三度)时,它们的波形叠加后具有规则的周期性,大脑感知为和谐。
复杂的频率比则导致混乱的干涉,产生不和谐感,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到近代的亥姆霍兹,都在探索这其中的规律……”
祝仁听得很专注,他虽然精通音乐创作和演奏,但大多基于艺术直觉和经验。
萧予薇的讲解像是为他打开了一扇理性的窗户,让他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音乐的构成。
他甚至开始思考,自己创作的《黄河长江》那宏大的结构和情感的起伏,其声学基础是怎样的?
江婉云也认真听着,萧予薇的讲解确实条理清晰,很有说服力,只是当她看到祝仁那专注的神情时,心里微微动了一下。
讲座持续了一个半小时,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马校长首先走上讲台,与萧予薇握手:
“精彩!太精彩了!萧教授,感谢您为我们带来如此高水平的跨界分享,让我们对音乐和物理学都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随即转向台下,目光温和地落在祝仁身上:“当然,今天我们也非常荣幸地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他虽然并非我们Z大的校友,但他在近期华夏诗坛和乐坛所取得的瞩目成就,早已让他声名远扬!他就是著名青年音乐人、诗人,祝仁先生!”
全扬目光再次聚焦,掌声雷动,甚至有学生喊出“《青玉案》”和“《黄河长江》”。
祝仁有些意外,只能欠身向大家致意。
马校长继续道:“祝仁先生在元宵诗会上的七步七诗,堪称惊才绝艳!而他那首《黄河长江》,更是唱出了民族精神,展现了新一代艺术家和文学家的家国情怀与卓越才华!”
“刚才,我们听了萧教授从科学的、理性的角度为我们剖析了音乐。
祝仁先生,作为一位顶尖的文学家与艺术家,您在诗词和音乐创作中,必然对灵感与结构、情感与逻辑之间的关系有着非常深刻的体悟。
刚才萧教授的讲座,是否也触动了您的一些思考?”
“我们知道,伟大的艺术作品,无论是音乐还是文学,往往都既有其严谨的内在结构和逻辑,又能爆发出强大的情感力量,引发广泛的共鸣。
比如我们都熟悉的古典名著,像《红楼梦》的结构之精巧,《水浒传》人物之鲜活,以及《三国演义》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和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
“不知道祝仁先生是否愿意上台来,结合您自己的创作经验,或者就您对某些经典作品的理解,和我们Z大的师生们,简单分享几句您的看法?
我想,您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实践感悟,一定会给我们带来不同于纯粹理论分析的启发。”
全扬再次安静,所有人的目光都充满了期待。
祝仁确实没想到会有这一环节,连忙摆手:“马校长您太客气了,我今天是来学习的,听了萧教授的讲座受益匪浅,不敢班门弄斧……”
马校长却笑着坚持:“哎,祝仁先生就别谦虚了。艺术与科学的碰撞才能产生火花嘛,就简单说两句,谈谈感想,也给我们的同学们一点鼓励,大家说好不好?”
“好!”台下立刻响起一片赞同声。
见状,祝仁知道再推辞也不合适了。他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一步一步,稳稳地,走向了讲台。
“非常感谢马校长的邀请,更感谢萧教授刚才带来的精彩讲座。”
“萧教授从物理学的角度,为我们揭示了音乐和谐悦耳的理性基础,这非常了不起。”
“刚才校长也提到了,伟大的艺术作品,往往是逻辑与情感的结合体,既有其内在的结构,又能爆发出强大的情感力量。这让我想到了我们都非常熟悉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这部书,我们从小读到大,看相关的影视剧,对里面的人物和故事似乎都很了解。它的内在逻辑似乎很清晰,那就是尊刘贬曹,拥护汉室正统;
它的情感张力似乎也很明确,我们为刘备的仁德感动,为关羽的忠义喝彩,为诸葛亮的智慧赞叹,为曹操的奸诈不齿。”
“但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的是,”
“这种我们习以为常的逻辑和情感,是否就是《三国演义》这部伟大作品的全部?或者说,在这层清晰的逻辑和强烈的情感之下,是否还隐藏着更复杂、甚至与之相悖的潜台词?”
“我想从一个可能让大家感到意外的角度切入,那就是我们通常认为的《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他真的是传统意义上的作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