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颠覆认知的讲座!

作者:手种金莲
    学生们一片哗然:
    “什么?!他在说什么啊?罗贯中不是作者?这怎么可能!”
    “开玩笑的吧?这可是文学常识啊!质疑罗贯中?他疯了吗?”
    “不是吧!!《三国演义》不是罗贯中写的,那是谁写的?”
    “哗众取宠!绝对是哗众取宠!一个搞音乐的懂什么文学史!”
    “天啊,这,这是要挑战权威吗?太大胆了吧!”
    媒体记者席更是骚动不已:
    “快!快录下来!这是大新闻!绝对的头条!”
    “祝仁公开质疑罗贯中作者身份!这个标题够不够劲爆?!”
    “他有什么证据吗?这可不是随便说的,要是没实锤,会被喷死的!”
    “不管真假,先报道出去再说!流量肯定爆炸!”
    老师和教授席位上,更是掀起了轩然大波:
    马校长脸上的笑容僵住了,他也没想到祝仁会突然抛出如此惊世骇俗的观点,这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期。
    几位中文系和历史系的教授更是面面相觑,脸上写满了震惊、不解和强烈的不信。
    “胡闹!简直是胡闹!”一位老资格的中文系教授忍不住低声斥道,
    “罗贯中著《三国演义》,这是经过多少代学者确认,写进教科书的定论,岂容一个外行在这里信口雌黄?”
    “是啊,马校长,”旁边一位历史系教授也皱紧眉头,对马校长说,
    “这,祝仁先生虽然在诗词音乐上才华横溢,但这文学史领域,尤其是《三国演义》这种经典的作者归属问题,可不是能凭感觉和想象来质疑的。这缺乏基本的学术严谨性!”
    “难道他发现了什么我们学界都不知道的孤证或是秘本?”
    另一位年轻些的讲师半信半疑地猜测,但很快又摇了摇头,“不太可能,关于《三国演义》的研究已经很成熟了,罗贯中的作者身份几乎是铁案。”
    “马校长,不能不管啊,再这么下去,Z大的名声可要全毁了!”好多中文系的老师眼前一黑,差点被祝仁的话吓晕过去。
    马校长这时候刚刚消化了心里的震惊,看向萧予薇,见她脸色平静,也没理会那些老教授们的发言,如今,最关键的是看祝仁能否自圆其说。
    如果没什么大的逻辑漏洞,他会力挺祝仁,因为在此之前,他答应过萧家大小姐。
    萧予薇看着台下骚动的听众,又看了看祝仁平静而自信的侧脸,眼中闪过一丝了然。
    她知道,祝仁从不是无的放矢的人,他既然敢提出这个问题,必然有他的依仗。
    江婉云则是带着一丝微笑,她对祝仁的才华有着近乎盲目的信任,此刻更多的是一种期待和欣赏。
    他等台下的议论声稍稍平息,才不疾不徐地开口:
    “我知道,我刚才提出的问题,在大家听来可能非常荒谬,甚至可以说是对文学常识的挑战。
    很多人会问,罗贯中不是《三国演义》的作者,那还能是谁?难道几百年的定论都是错的吗?”
    “请大家稍安勿躁。”祝仁抬手示意,“我并非空穴来风,更不是哗众取宠。
    接下来,我想请大家看一些东西,一些可能被我们长期忽略,却又真实存在的证据。让我们用事实说话,看看所谓的定论,是否真的那么牢不可破。”
    他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充满了自信。
    “首先,我们就从一部比罗贯中时代更早的作品谈起。”
    他示意工作人员连接自己的手机,投影出第一张图片。
    屏幕上出现了一幅线条古朴,人物生动的木刻版画,正是桃园三结义的扬景。
    “大家请看这张图,这是现存元代至治年间,也就是公元1321年到1323年刊刻的《全相三国志平话》中的插图。
    请注意这个时间,这比我们通常认为罗贯中生活的年代(元末明初)还要早至少几十年。”
    “我们再看内容,这部《三国志平话》,虽然文字相对粗糙,但已经包含了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连环计、火烧赤壁等我们非常熟悉的故事。
    甚至可以说,它已经勾勒出了《三国演义》的基本故事框架。”
    他停顿了一下,抛出了一个颠覆性的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罗贯中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原创作者,那我们该如何解释,
    在他出生之前几十年,就已经有一部《三国志平话》广泛流传了呢,情节脉络如此相似,甚至可以说是剧透了后来的小说?”
    台下一片哗然,许多人脸上露出了震惊和思索的表情。
    连前排的马校长和几位文史专业的教授也微微蹙起了眉头,显然这个问题他们曾经也发现过,但是并没有深入研究。
    祝仁没有停顿,示意投影第二张图片,明代嘉靖壬午年(1522年)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封面。
    他特别放大了封面上的几行字:“大家请仔细看这里的署名:‘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
    “注意这两个字编次!在古代汉语里,编次更多的是指编辑、整理、排序的意思,而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创作或著述。
    这是否说明,罗贯中本人对自己的定位,更接近于一位整理者、编纂者,而不是一个独立构思故事的原创作者?”
    这个解读让台下更多的人感到了冲击。
    “那么,罗贯中编辑整理的素材又来自哪里呢?”
    “除了我们知道的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还有一个极其重要但常常被忽略的来源,元代的民间传说和戏曲杂剧。”
    他示意播放一小段视频片段,内容是元代杂剧大家关汉卿的名作《关公赴宴单刀会》的经典选段,重点是关羽在鲁肃宴席上慷慨陈词的部分。
    “大家听这段戏词,再对比一下通行本《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关云长单刀赴会》中关羽的台词,会发现什么?”
    “惊人的相似度!可以说,小说中的许多精彩对话和情节,都直接脱胎于元代已经成熟的三国戏曲。”
    “我自己统计过,数据显示,现存的元代三国题材杂剧剧目有明确记载的至少47部,流传至今的也有21部。
    其中至少有15部杂剧的关键情节、人物设定甚至台词,被后来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直接吸收或改编沿用。
    可以说,在罗贯中编次之前,像关羽、张飞、诸葛亮这些人物的形象,已经在元代的舞台上被无数说书艺人和杂剧作家进行了长期的塑造和演绎,甚至已经开始了神化的过程。”
    祝仁的目光扫过全扬,看到许多人脸上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他知道,自己已经说服了他们。
    他微微一笑:“所以,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一个结论:罗贯中更像是《三国演义》这部伟大作品的总编辑,他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将散落的史料、民间传说、戏曲故事进行了系统性的整理、加工和串联,最终编次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部小说的雏形,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
    “但故事到这里远没有结束。”
    “如果罗贯中只是总编辑,那么在他之后,这部书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那些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甚至比嘉靖本更精彩,更神化的情节,又是如何被一步步添加进去的?
    谁,或者说,哪些力量,在罗贯中之后,继续参与了这部国民IP的再创作?”
    “这些引人深思的问题,各位课后可以继续探讨。由于时间关系,都已经中午了,我就不占用大家时间,这个话题暂且在此告一段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