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最快半年
作者:一只小牛奶
但李铭的解释还在继续:"JL-1最大的创新还在于它的抗干扰能力和地形回避功能。"
他指向另一组电路图:
"这是频率捷变系统,能在微秒级时间内快速跳频,有效抵抗敌方的干扰。而这部分,"他又指向另一个复杂模块,"是地形回避系统,能够区分空中目标和地面回波,让飞行员在低空飞行时仍能有效使用雷达。"
会议室里的氛围已经近乎诡异。几位专家交换着难以置信的眼神,有人甚至下意识地掐了自己一下,确认不是在做梦。
"等等,李工!"吴教授突然激动地站起来,"你是说,这套雷达能够抗电子干扰,还能区分地面杂波?这...这已经不仅仅是超前了,这简直是...是..."
他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自己的震惊,只能颓然坐回座位,双手捂住面庞。
另一位电子专家还保持着一丝理智:"李工,恕我直言,这种设计虽然理论上可行,但对元器件的要求太高了。特别是那些高速开关电路和微波组件,我国现有的电子工业根本无法制造。"
李铭早有准备:"这些都在考虑范围内。"他拿出又一叠图纸,
"这是关键元器件的详细制造工艺,包括磁控管、波导开关和混频器等。有些确实超出了我们当前的工业能力,但可以通过特殊方法实现。"
他的话音刚落,赵部长突然捂住胸口,脸色惨白:"李铭同志,你...你是人吗?"
会议室里一片哗然,赵部长赶紧解释:"我的意思是...正常人怎么可能在一夜之间设计出这么多超前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的技术?这已经不是天才能解释的了!"
李铭平静地看着赵部长:"灵感有时候就是这样神奇。不过,更重要的是系统思维。"
他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迅速画出一个复杂的系统框图:"JL-1雷达、'龙牙'导弹和'龙牙-1'战斗机不是孤立的设备,而是一个完整的作战系统。"
他指着框图中心:"火控雷达探测并锁定目标,计算出目标的位置、速度和运动轨迹,然后将这些数据传输给导弹的制导系统。导弹发射后,即使目标做出规避动作,导弹也能根据雷达更新的数据不断调整飞行路径,最终命中目标。"
李铭的声音越来越激昂:"各位想想,当我们的飞行员能在几十公里外就发现敌机,然后发射一枚不需要再做任何操作的导弹,而敌人甚至还没发现我们的存在...这将彻底改变空战的规则!"
会议室里爆发出一阵掌声,但随即被一个尖锐的问题打断:
"李工,这些设计确实令人震撼,但有个最基本的问题——材料。我们现有的钢铁材料根本无法承受。"
提问的是一位年过六旬的材料专家张教授,他曾在北极熊学习多年,深知高温合金的重要性和研发难度。
"就算把其他所有技术难题都解决了,没有合适的材料不行。"张教授严肃地说,"目前只有星条国和北极熊掌握制造技术。"
会议室里的兴奋气氛一下子冷却了不少。所有人都看向李铭,等待他的回应。
李铭先是点点头,承认了问题的存在:"张教授说得对,材料确实是关键瓶颈。不过...我也有一些想法。"
他又从皮包里取出几张图纸,在扬的人已经不再感到惊讶——似乎李铭的皮包就像哆啦A梦的口袋,能无限取出各种神奇的东西。
"这是一种新型的耐高温钛合金制备方法。"李铭指着图纸上的流程图,"通过添加适量的铝、钒、钴等元素,再辅以特殊的热处理工艺,可以使合金的耐温性能提高到900℃以上。"
张教授凑上前,仔细研究那些配方和工艺参数,眉头渐渐舒展开来:
"这个成分配比...很特别,但理论上确实可行。只是这种合金的铸造难度极高,我们现有的设备..."
"还有这个。"李铭又拿出另一张图纸,"这是高强度航空铝的制备和处理工艺。虽然耐温性不如钛合金,但强度高,重量轻,适合用于机身结构。"
他顿了顿,又拿出最后一张图纸:"最后,这是复合材料在非承重结构上的应用方案。通过纤维增强树脂制成的复合材料,可以替代部分金属结构,大幅减轻飞机重量。"
"复合材料?"材料专家们再次震惊,"这种技术连北极熊都还在实验室阶段啊!"
李铭微微一笑:"其实原理并不复杂,就是用高强度纤维增强聚合物基体。我们可以先从简单的部件开始,比如整流罩、舱门等非关键结构。"
他环视会议室,所有专家的表情从最初的震惊、怀疑,已经逐渐变成了服气和崇敬。
"这个项目的工作量和技术难度确实很大,但我建议采用并行开发模式。"李铭走到黑板前,画出一个工作流程图,
"我们同时成立机身组、发动机组、武器组和雷达组,按照图纸同步研发,定期碰头解决接口问题。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开发周期。"
赵部长深吸一口气,终于找回了自己的声音:"李铭同志,按照你的规划,这个项目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出成果?"
李铭思考了一下:"如果全力投入,发动机样机三个月内可以完成地面测试,机身结构四个月内可以完成静力试验,半年后我们应该能看到'龙牙-1'的原型机,再用点时间完成试飞和武器系统测试,总共半年的时间,就能让它正式服役。"
"半年?!"赵部长和其他专家异口同声地惊呼,"这...这不可能吧?"
"北极熊研发一种新型战斗机,从立项到服役,通常需要5到8年时间。"一位航空专家下意识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