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筹备报社,大明周报
作者:晶晶晶
他笑着问道。
“青瑶可是有疑问?”
沈青瑶抬起头,眼中满是困惑。
“殿下,这《广陵散》与我师门所传大不相同,但…但似乎更加完整,气势也更磅礴。尤其是这段描绘聂政刺韩王的段落…“
朱瞻基心中一动。
他前世曾经在蚪音上看过古琴、古筝演奏,知道《广陵散》在明朝时已有部分失传,而他记忆中的版本是后世根据各种史料复原的。虽然肯定不如嵇康亲自演奏的那么完整,但至少也算是精编古琴版本了。
他随口编了个理由,微笑解释道。
“这是我偶然从一位隐士处所得,据说是唐代宫廷的完整版本。你若感兴趣,我可以详细讲解。”
沈青瑶闻言,激动得几乎落泪:“青瑶愿拜殿下为师!”
午膳后,朱瞻基将女子们分成几组,各自练习不同的曲目。他穿梭于琴室、舞厅和书房之间,时而纠正琵琶指法,时而示范唱腔,时而指导舞步,忙得不亦乐乎。
夕阳西下时,朱瞻基站在回廊下,看着庭院中各自忙碌的女子们,不禁感慨万千。这些来自秦淮河畔的风尘女子,在获得新的机会后,展现出的才华和热情远超他的预期。
老管家福安不知何时出现在他身旁。
“殿下似乎很满意?”
朱瞻基点点头:“她们比我想象的更有天赋。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福安犹豫了一下,低声道。
“殿下,老奴多嘴一句。您贵为皇孙,整日与这些风尘女子…”
“福安。”朱瞻基打断他,声音虽轻却不容置疑,“她们将来会是我大明最耀眼的明珠,而非你口中的'风尘女子'。记住这一点,以后万不可轻视她们。”
老太监听到这些话,立刻跪在地上满怀歉意的说道。
“老奴失言,还请殿下恕罪。”
朱瞻基将福安搀扶起来说道:“不碍事,日后我做什么必有深意,你只需要照做就行,你先下去吧。”
随后,朱瞻基离开了别院,转道去了城南的一处宅院。
这里是他秘密买下的一处印刷作坊,几名工匠正在忙碌地调试新制的活字。
“殿下,您来了。”
一个瘦高的中年男子迎上来,正是朱瞻基招募的主编李文昌,原是一名屡试不第的举子。
“李主编,活字调试得如何了?”
朱瞻基走到印刷机旁,拿起一枚铜活字仔细查看。
李文昌恭敬地回答:“回殿下,已经按照您的要求,改进了排版方式。一页可排五百字,一日能印千份。只是这纸张成本…”
朱瞻基点点头:“纸张我已联系了杭州的供应商,价格比市面上低两成。内容准备得如何了?”
李文昌引他进入内室,桌上摊开着几份手稿:“这是拟定的首期内容。头版是陛下近日减免江南赋税的圣旨全文。二版是应天府近日破获的一起贪腐案。三版是您吩咐的'农事指南',介绍了新式灌溉法;四版则是诗词歌赋…”
朱瞻基从袖中取出一叠文稿。
“再加一个'话本'专栏,首期刊载《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他指着文稿上刘关张三人的插图道。
“找最好的画师根据文中刘关张的描述来临摹这些插图,主要是突出刘关张的神韵出来。”
他自己画的插图还是差了一些,只有其形似,没有神韵。
李文昌接过文稿,才读了几行就肃然起敬:“这三国演义的故事…殿下是要借此弘扬忠君爱国之义?”
朱瞻基意味深长地点头:“正是。每回结尾要写'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后面会重点刻画诸葛亮鞠躬尽瘁、关羽义薄云天这些内容。”
朱瞻基快速浏览了一遍其他内容,拿起笔在几处做了标记:“贪腐案的报道太过直白,改为隐晦些的笔法。农事指南这部分很好,再加些插图,让不识字的百姓也能看懂大概。诗词歌赋版块增加一首赵雪衣的新作…”
贪腐案写的太详细,容易有损朝廷威严,刊登出来是为了警醒那些还未落网的贪官,切不可贪腐太多,不然必遭天谴。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再加一个'商讯'版块,刊登各商铺的货品信息和价格。告诉商家,按字数收费,十个铜钱一字。第一期先刊登皇家御膳楼的信息,稿子我已经写好了。”
说完,他又从怀里掏出一张纸来,递给了李文昌。
李文昌顺手接过来,惊讶地抬头:“殿下,这…商人愿意花钱登这种消息吗?”
朱瞻基胸有成竹地笑了:“等着瞧吧,不出三个月,这个版块会成为最抢手的位置。”
离开印刷作坊时,天色已晚。
朱瞻基坐在回府的马车上,脑海中盘算着下一步计划。报社命名为《大明周报》,首期印一千份,其中五百份免费发放到御膳楼和各衙门,剩余的在城中各处张贴。等打开知名度后,再以每份五文钱的价格出售…
不是他不想标价更高一点,而是这报纸标价高了,销量就少了。再加上大明识字的人并不多,大多数还是文盲,所以只卖五文钱一份刚刚好合适。
“殿下,到了。”
车夫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
朱瞻基刚下马车,就听见府中传来一阵悦耳的琴声,曲调正是他教授的《青花瓷》,但加入了更多装饰音,显得更加华丽。
“沈青瑶又改编了?”
他自言自语道,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走进府门,眼前的景象让他停下脚步。中庭的海棠树下,沈青瑶抚琴,柳如烟弹琵琶,林月儿翩翩起舞,赵雪衣执笔记录,苏小小轻声吟唱…众人各司其职,却又浑然一体,仿佛一幅活动的仕女图。
朱瞻基靠在廊柱上,静静地欣赏着这一幕。
他知道,自己播下的种子已经开始生根发芽。这些女子将来会成为大明文化复兴的火种,而他创办的《大明周报》,将成为变革朝野的信息利器。
“殿下回来了!”
苏小小第一个发现了他,欢快地跑过来,手里捧着一叠纸。
“雪衣姐姐为《半生雪》填了新词,您快看看!”
朱瞻基接过纸张,只见上面用工整的小楷写着。
“铁马冰河入梦来,半生风雪半生哀。将军百战身名裂,不敌人间妒忌猜…“
“好词!”朱瞻基由衷赞叹,“雪衣果然不负才女之名!”
赵雪衣微微脸红:“是殿下的曲子写得好,雪衣只是锦上添花罢了。”
朱瞻基环视众人,朗声道:“诸位辛苦了。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三日后,你们的曲子将在京城御膳楼正式亮相!”
女子们先是一愣,随后爆发出惊喜的呼声。柳如烟抱着琵琶,眼中闪烁着泪光:“殿下…我们真的可以…在那种扬合…”
“当然。”
朱瞻基坚定地说道。
“这只是开始。半年后,我要让你们在陛下的寿宴上表演,让满朝文武都见识见识,什么才是真正的大明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