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贵客
作者:竹中窥月
冷不防被傅九经一问,顾知望没点防备,结巴了下:“什、什么?大概是巧合吧。”
顾知序侧目,朝着他看去。
“我感觉从小的准。”顾知望硬着头皮继续道:“连我娘第二天戴什么样式的首饰都能想到,还能猜到什么时候下雨呢。”
这话说的不假,只不过他娘梳妆盒的钗环首饰都差不多一个款式,祖母腿脚不好,逢阴雨天会隐隐发胀。
傅九经没再过多纠结这个问题,每人心中都有不愿坦言的秘密,不必深究下去。
不过这份恩情他会存于心中。
他还记得第一听到顾知望这个名字时,源于那扬侯府血脉混淆的风波传言,学堂中人都在说他是因无颜面对自己的出身不敢回来。
那时候的傅九经多有不屑,一个连自己出身都只会逃避,不愿接受的人,首先否决的就是自己本身,过于软弱。不过当真正面对面见到他时,那些固有的定论却遭到了破除。
他并非如自己以为的那样,相反,他充满朝气,如同晨时第一缕展露的天光,带着与生俱来蓬勃的亲和力,也绝不是委曲求全的性子。
那天他忍不住问了出那句为何不回学堂,顾知望的回答却出乎意料,以至于他到现在还清楚记得。
——我那不是以为要回辽州种田了嘛,还来干嘛?
那样的轻描淡写,不以为然,眼底纯粹不加修饰,坦然接受,没有半点自怨自艾。
傅九经意识到自己彻底错了,明明还是个孩子,却已经超越许多成年人,远要豁达的多。
从那天起,他不自觉会关注到他,对比旁的人也多出了些例外。
却没想到帮他至此的,却是这个他曾经否决过的孩子。
如果没有顾知望几次的坚持,自己怕是已经身处南翼,其结果必定非自己所如愿,或许比今日还要糟糕更多。
顾知望摸了摸鼻子,有些遭不住了。
傅九经不说话只盯着他一个劲瞧,目光极具穿透性。
正当他怀疑自己是不是暴露了什么,肩上忽然被人拍了拍。
“你助我良多,承你之惠,我才能解困。”
傅九经动作有些僵硬,不太适应这样有些温情的举止。
他如今不过一介白身,许诺不了什么,道谢的话太过轻飘,唯谨以终身记,来日必报。
顾知望眼睛转了段,倒是没不好意思,直接提道:“那我帮了夫子,夫子是不是可以答应我一个要求。”
他虽是询问的语气,表情却已经透露出三个字:快答应,快答应。
傅九经眼底笑意流转,“你说。”
顾知望像是怕他后悔,一口气道:“夫子若是以后出入朝堂,不许和二皇子走近,也不许站他那边。”
傅九经挑了挑,想到了前段时日公主府发生的事。
顾知望却以为他在迟疑,瘪了瘪嘴,“夫子不愿意?”
他提的要求有那么过分吗,还是傅夫子这时候便已经看好了刘瞻?
傅九经摇了摇头,“我答应你。”
刘瞻心性难登大雅之堂,他本就不看好,至于顾知望这个要求,他也没多想,小孩间闹了矛盾决裂,拉着人要求不许理对方是很寻常的事,更何况是差点闹出命的仇怨。
就算顾知望不提,对于刘瞻,他也不愿接触。
顾知望见他应下,脸变得十分迅速,瞬间乐开了花。
每改变一个书中剧情,便宣告未来同时也在改变,会让他产生一种搬开石头的轻快感和成就感。
对于傅夫子能避开原本惨烈的结局,顾知望同样为他高兴。
*
自那日起,傅九经不再回学堂授课,而是将全部精力投入方民策中,最终在一个月后完善收尾,托付崔懿将此策呈上御前。
这事并未声张,而是私下进行。
傅九经还是留有了一线余地,如若元景帝当真心有猜忌,便是留中不发,若是看中此策,心无芥蒂,大概率便会主动召见。
这日顾知望正想着找个时间去探望傅九经,却不知有人先一步给捷足先登了。
此时的傅九经正在院中给鱼缸中的红锦鲤喂食,听见院门被敲响,放下鱼食前去开门,猝然之间被门外之人震在原地,忘了反应。
“怎么,不欢迎?”元景帝一袭蓝袍常服,木簪束发,打扮颇为低调,身后也只跟着盛禾一人。
竟是悄无声息微服私访来了。
傅九经当机立断跪下,“草民参见陛下,陛下万安。”
“起吧。”元景帝已经迈步进了院子,看见石桌上放置的鱼食,道了声,“师弟好雅兴。”
傅崇在任时身为元景帝的老师,按照民间叫法,这句师弟倒也没错。
傅九经幼年起居于京城,见过的元景帝的机会不少,也算是知道元景帝的性子,没有诚惶诚恐的退却,而是自如中不失敬重,配合元景帝闲聊道:
“草民不似陛下需要整日忧心国家大事,励精图治,实乃闲人一个,每日养养鱼弹弹琴,只当是修身养性了。”
元景帝目光越过他,看见后头缺了一块的院墙上,忽而道:“你那策子朕看过了,不错。”
傅九经眼波微荡,却是听元景帝继续道:“只是你就不怕朕介怀当年之事,心有忌惮,行那鸟尽弓藏之事?”
傅九经早在元景帝亲临时心中便有了答案,身形一正,躬身道:“陛下乃圣明之君,宽以待人,爱民如子,草民信陛下,愿以命待之,毕生所求便是追随陛下,为大乾朝廷百姓众生献上一份微薄之力。”
从进入院中起,元景帝脸上淡淡的笑意第一次有了实质的真切,亲手托起了傅九经,“你倒不似你父亲。”
大乾缺的便是这样敢说敢闯的年轻血液,比那些动不动便下跪劝诫他三思,冥顽不灵的老古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