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大明周报,供不应求
作者:晶晶晶
朱瞻基在账房查看首日营业情况,结果令他惊喜:十二家分楼全部爆满,虽然暂时还不清楚利润多少,但光是京城总店就进账三千多两白银!
其他分楼的情况是由飞鸽传书送过来的,所以消息传递的还算及时。
更让朱瞻基意外的是,《大明周报》的创刊号被一抢而空。许多宾客看完报纸上的《三国演义》第一回,纷纷询问下一期何时出版。
“殿下,有个意外收获。”
李文昌兴冲冲地跑来,“今日来听曲的宾客中,有几位是江南书商。他们想买下《三国演义》的话本版权,开价每回十两银子!”
朱瞻基笑着摇头:“告诉他们,不卖版权,但欢迎他们来报刊上登广告。另外……“他压低声音,“下一期在'商讯'版块留个显眼位置,就写'皇家御膳楼诚招各地加盟,详情面议'。”
回到清雅居时已是深夜。五位姑娘还在兴奋地讨论今日的演出,见朱瞻基回来,齐齐行礼。
“都起来吧。”
朱瞻基疲惫但满足地坐下,“今日你们表现得很好。尤其是青瑶的《广陵散》,连太子爷都赞不绝口。”
沈青瑶激动得脸颊绯红:“真的吗?太子殿下也来了?”
柳如烟为朱瞻基斟了杯茶,轻声道:“殿下累了吧?”
朱瞻基接过茶盏,指尖不经意碰到柳如烟的手,两人都是一怔。
他抬头看着眼前这些脱胎换骨的女子,忽然觉得一切辛苦都值得。
“这只是开始。”他环视众人,声音虽轻却充满力量,“很快,整个大明都会记住你们的名字。”
窗外,一轮明月高悬。
朱瞻基知道,他的商业帝国计划已经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剩下的交给时间就好了。
半个月后,南京城最繁华的街市上,几个挑担的农夫正在茶摊歇脚。
“听说了吗?苏州新开了家御膳楼分号!”一个满脸风霜的老农神秘兮兮地说道,“俺侄子在那儿当跑堂,说连知府大人都要提前三天订位子哩!”
“这有啥稀奇的,”旁边卖豆腐的小贩插嘴,“俺们村王财主上月去了趟京城探亲,回来说那御膳楼的'佛跳墙',香得能把死人馋活喽!他花了十两银子才吃上一口!”
茶摊老板擦着茶碗笑道:“你们这些消息都过时了。最新一期《大明周报》上说,下个月御膳楼要在杭州办'江南美食节',连宫里的御厨都要去献艺呢!”
老农从怀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是不是这玩意儿?俺不识字,但在城门口捡了一张,听说能换半斤盐巴…”
众人围上来看,只见纸上赫然印着《大明周报》第四期的字样,右上角有个精致的“御”字水印。
“老哥,这可是好东西!”小贩眼睛一亮,“上面有防伪标记,听说仿造的都被听风卫抓去坐牢了!”
此时,苏州城郊一处隐秘作坊内,几个工匠正在连夜赶制盗版《大明周报》。
“快点!天亮前这批货必须发出去!”一个满脸横肉的商人催促道,“这次印了三千份,至少能赚三百两银子!”
因为大明周报发行的不多,所以出现了供不应求,洛阳纸贵的情况。原本几文钱的大明周报,活生生被炒到了几百文一份。
大明周报在这些人眼里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报纸,而是显摆出风头的“道具”。
忽然,一阵冷风刮过,油灯齐齐熄灭。黑暗中传来“铮“的一声剑鸣,随即是金属落地的清脆声响。
“听风卫办案,所有人不许动!”
十余名身着深靛蓝流云服的听风卫破窗而入。
为首的百户肩绣灰豹纹,手中断影剑寒光凛冽。
因为皇家御膳楼和大明周报越来越出名,听风卫的名声也随之渐渐打了出去。如今的听风卫也不算是草台班子,所以衣服武器也没有再用锦衣卫那一套。
朱瞻基特意找人帮忙设计了一套,叫做流云服和断影剑。
流云服拥有深靛蓝缎面外袍,衣襟与袖口用银线绣流云追月纹,象征“风随云动,洞察天机”。下配玄色织金马面裙,裙摆暗藏海浪波纹刺绣,寓意“风行无阻”。
断影剑取自“听风断影,剑出无回”?。
剑身?窄刃微弧,长二尺三寸,采用复合钢锻造(外层硬钢,内层软铁),兼顾韧性与锋利,可破轻甲。青铜镂空雕“回风纹”,形似旋涡,兼具护手与勾锁功能(可卡敌兵器)。
剑鞘?是黑漆木鞘,鞘口包铜刻旋风图腾,鞘尾镶磁石,可吸附暗器。
这样的断影剑,对于一般人来说已经算是不可多得的神兵利器了。
那商人刚要逃跑,断影剑剑尖已抵住他咽喉。
“大…大人饶命!”
商人两腿发软,哭丧着喊道。
“小的再也不敢了!”
百户冷笑一声:“上月南京张记书坊也是这么说的。”
他剑锋一转,挑开地上一个包袱,露出里面粗劣的仿制品。
“连防伪水印都敢伪造,胆子不小啊。”
大明周报可以抄写,可以传阅,但唯独不可以大规模盗版翻印,发现一个查处一个,绝不姑息。
次日清晨,苏州知府衙门前的公告栏上贴出一则告示。
“查获盗印《大明周报》一案,主犯罚银五百两,杖三十。从犯各杖三十…”
落款处盖着鲜红的“听风卫指挥使印”。
围观百姓议论纷纷。
“这听风卫什么来头?办案比锦衣卫还利索!”
“嘘…听说直属于皇太孙…”
“你看那告示上的印章,北斗七星绕旋风,跟报纸上印的一模一样…”
清雅居内,柳如烟正在翻阅最新收到的各地来信。
“殿下,:她惊喜地抬头,“杭州分楼来信说,有位霓虹遣明使连续七日来听曲,想重金聘请青瑶去日本传授琴艺!”
朱瞻基接过信笺浏览:“哦?连霓虹人都惊动了?”
他沉思片刻,“回信婉拒,但可以送他们一套《广陵散》曲谱的抄本,嗯,送佛送到西,再多抄几首新曲给他们。”
沈青瑶闻言,手指不自觉地抚过琴弦:“殿下,这样珍贵的曲谱…”
“就是要让四方来学。”
朱瞻基目光深远,“音乐无国界。当各国贵族都以会弹《广陵散》为荣时,我大明的文化影响力就真正树立起来了。”
这样的话,到时候打过去,接收起来也方便一些。
这时,赵雪衣捧着一叠诗稿进来:“殿下,这是各地文人模仿《半生雪》风格创作的新词,已经有上百首了!”
朱瞻基翻阅着诗稿,突然眼前一亮:“这首《满江红·听新曲有感》写得极好!下期《大明周报》的诗词专栏就登它。”
苏小小蹦跳着进来:“殿下!刚收到扬州分楼的飞鸽传书,说当地青楼都在学我们的唱法,还自发组织了'新声会'呢!”
“好事啊!”
朱瞻基开怀大笑。
只有百花争鸣,大明才会有更好听的歌曲冒出来。当百姓们衣食无忧,精神富足的时候,谁还会想着造反呢。
于是朱瞻基说道。
“告诉扬州分楼,下月派两名乐师去指导,所有费用御膳楼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