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爷爷又来摘桃子了
作者:晶晶晶
“有意思。”
他指着“农事指南”专栏对朱高炽说道。
“这新式水车图解,比工部呈上来的还详细。”
朱高炽恭敬道:“父皇明鉴,这报刊确实惠及百姓。儿臣听闻,河南有些州县已经按报上所载方法改良灌溉,今夏收成增了三成。”
朱棣又翻到“三国演义”连载,忽然拍案叫绝:“好个'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作者深得治国精髓啊!”
他意味深长地看了太子一眼,“听说…这报刊是瞻基那小子办的?”
朱高炽额头见汗:“是…儿臣管教不严…”
“管教不严?”
朱棣突然大笑,“朕看该赏才对!”
他指着报纸上“商讯”版块。
“知道光这一小块地方,那些商贩要花多少钱吗?五十两银子!这报刊现在每期净利不下两千两,还不动用国库分毫!”
朱棣将《大明周报》轻轻放在龙案上,手指有节奏地敲击着桌面。殿内檀香袅袅,却掩不住这位铁血帝王眼中闪烁的精光。
“老大啊,”朱棣突然开口,声音里带着几分玩味,“你说瞻基这孩子,办报纸、开酒楼,还把听风卫搞的有声有色,我该怎么赏他呢。”
朱高炽心头一紧,连忙躬身:“父皇过誉了,那孩子不过是小打小闹…”
“小打小闹?”
朱棣从龙椅上站起身,从袖中掏出一本账册扔在案上,瞪着朱高炽说道。
“这是锦衣卫查到的。京城御膳楼每月可以获利五万两,《大明周报》收入两万两,御膳楼还有十二家分楼,还有更多的分楼正在筹备,这些加起来,估计每年最少都能有两三百万两银子…你说这叫小打小闹?”
朱高炽额头渗出细密汗珠。
“额…这…这……这……”
老爷子这话一说,他就知道老爷子安的什么心了。
他早就知道老爷子想再次北征,可惜因为朝廷没钱才迟迟没有下定决心,而如今,没想到竟然盯上了孙子的“私房钱”。
“儿臣…”
朱棣摆摆手打断朱高炽:“现在那些言官弹劾瞻基的折子都快放不下了,朕说过他一句不是吗?”
他突然压低声音,“朕是想要大明周报一半的份子,这事你去帮我说。”
“啊?爹,这这……”
朱高炽猛地抬头,以为自己听错了。
朱棣踱步到窗前,轻叹一口气说道。
“阿鲁台进犯辽东,北征在即,你却天天跟我哭穷。”
朱棣冷哼一声,“可你看瞻基这孩子,不动用国库一文钱,就拉起这么大摊子。你这个做爹的,还不如儿子有本事。朕思来想去,这银子拿来北征刚好合适。”
“我也不用你批钱了,你去找瞻基要钱就可以了。”
朱高炽听到这些话,心里一阵无语,默默吐槽道。
“说的好像你这个做爷爷的,就比孙子有本事一样。”
随后他揣着明白装糊涂,假装小心翼翼的对朱棣问道:“爹你的意思是…”
“你去跟瞻基说,“朱棣转身,眼中精光四射,“朕以'皇明商号'的名义,再拿三十万两银子入股三成御膳楼,五成大明周报,方便他扩张开新店。另外,朝廷会明发上谕,将大明周报定为官办民助的正式刊物,每家御膳楼赐'皇'字招牌,以后听风卫地位在锦衣卫之上。”
朱高炽心中飞快盘算。
这三条承诺,每一条都价值连城。特别是听风卫,等于给了瞻基一支权倾天下的私兵…
“还有,”朱棣补充道,“朕会下旨让各州县衙门协助报刊发行,驿站快马优先递送《大明周报》。“他意味深长地笑了笑,“当然,重要版面得给朝廷留着。”
清雅居内,朱瞻基听完朱高炽的转述,手中茶盏“咔”地一声放在几案上。
“爷爷这是要摘桃子啊。”他苦笑道,“本来御膳楼就已经给了他五成干股,这又要三成干股,这八成股份都成了他的,我就只剩下两成了。”
朱高炽擦了擦汗:“你爷爷说了,不白要。那些承诺…”
朱瞻基接话道。
“确实诱人。”
说完,他走到窗前,望着皇宫方向沉思。
这些股份给也不是不行,反正老爷子拿来也是为了大明,为了整个国家,不是为了一己私欲。
这些钱花好了,以后他接手大明也能受益,不吃亏。
他突然转身,“爹,您回去告诉爷爷,我还要五样东西换这三成股。”
“你说。”
“第一,报刊内容朝廷不得审查,大明周报必须由我做主。第二,御膳楼免税合法化,免得言官叫嚣。第三,听风卫必要时候可以指使锦衣卫;第四,北征时必须要组建一支新军交给我来带领。第五…”
朱瞻基顿了顿,“我要爷爷题写《大明周报》的报头。”
朱高炽倒吸一口凉气:“这…这条件太…”
“爹放心,”朱瞻基狡黠一笑,“爷爷会答应的。”
可不是嘛,为了钱也得答应啊。
三日后,乾清宫。
朱棣看着孙子的条件清单,突然哈哈大笑:“这小子,比你会讨价还价!不仅要了这么多条件,还要军权。”
他指着第五条,“最后还让朕题写报头?这是要把朕明晃晃的绑在他的战车上啊!”
朱高炽暗地里略带无语,这还用的着绑?那战车不正是您在驾驶嘛。
不过表面上,朱高炽却装作战战兢兢的说道。
“儿臣这就去训斥他…”
“不必!”朱棣大手一挥,“拿笔墨来!”
当朱棣挥毫写下“大明周报”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时,在一旁伺候的夏原吉忍不住小声提醒:“陛下,这报刊若不受审查,万一…”
“万一什么?”朱棣吹干墨迹,“你以为朕没看过?那上面写的农事、商道,哪条不是利国利民?至于那些诗词小说…”
他意味深长地笑了笑,“总比让百姓私下传抄禁书强。”
夏原吉恍然大悟:“陛下圣明!这是以正视听啊!”
圣旨颁下那天,整个南京城都轰动了。
御赐“皇明御膳楼”的金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大明周报头版刊出朱棣亲笔题写的报头。
听风卫正式换装,流云服上的朱雀纹昭示着天子亲军的身份。
茶馆里,几个商人正在热议。
“听说了吗?现在驿站八百里加急送报纸,比军报还快!”
“何止!我亲戚在应天府当差,说往后各级衙门都得设'读报亭',每月考核官吏都会对'读报亭'的百姓宣传进行考核调查!”
最兴奋的莫过于李文昌。
当他看到编辑部门口竖起“皇明印书馆”的御赐匾额时,这个屡试不第的老举人竟哭得像个孩子。
“殿下…”他哽咽着对朱瞻基说,“从今往后,咱们这报纸就是'钦定'的了!”
朱瞻基笑而不语。
这事也算是一举多得了。
老爷子得到了稳定的财源和舆论阵地,他获得了官方背书和发展空间。而最大的赢家,或许是大明千千万万的百姓——他们终于有了一个获取知识、表达声音的合法渠道。
这几乎就相当于是大明版的精简蚪音。
当最新一期《大明周报》被快马送往全国各地时,头版社论这样写道:“圣天子开明,许民间办报以通上下之情。皇太孙创新,借工商之道行教化之功…此诚千古未有之盛事也!”
夜色中,朱瞻基站在御膳楼顶楼,望着满城灯火。
柳如烟为他披上流云披风,轻声道:“殿下,冷。”
朱瞻基握住她的手:“不冷。你看这万家灯火,很快就会因为我们的努力,变得更亮一些。”
远处钟楼上,更鼓声声。